- 梁倩华
,罗紫娟
,邓欢爱
用甘蔗嫩叶切块,培养在附加2.4—D3mg/升、KT1mg/升、NAA0.2mg/升及蔗糖5%的N_6培养基上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又从愈伤组织中和在维管束部分产生胚性细胞团。在去2.4—D的分化培养基上形成苗。本文研究了愈伤组织和胚性细胞团以及苗形成过程中的组织细胞学变化。培养3—5天,即可见外植体的切口处膨大,然后主要从外表皮和表皮下层薄壁细胞、以及维管束鞘和维管束鞘外围的一圈薄壁细胞进行旺盛分裂,因而形成连片愈伤组织。由此可见:愈伤组织起源于两类细胞,即表皮下的薄壁细胞及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细胞。再从愈伤组织的表层细胞分裂加强,产生细胞小、核相对较大、着色深的胚性细胞团。另一种是直接从外植体的维管束部分产生胚性细胞团。 苗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外植体先形成愈伤组织。再由愈伤组织分化出苗。二是从愈伤组织和维管束处产生胚性细胞团,再由胚性细胞团形成苗,从胚性细胞团成苗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胚性细胞团直接分化出苗;另一种是从胚性细胞团经过胚状体途径成苗。
1982年00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8k] - 张玉霞
,蒋邦元
<正>散鳞镜鲤与兴国红鲤杂交的杂交鲤,是近几年来经全国试验反映较好的一种鱼种新品种。它的性能特点是身体青灰色,鳞大而全,生长快,含肉量高,食性宽,抗病力强,起水率高,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因此,对染交鲤的染色体与其父母本染色体进行对比,以探讨其具有杂交优势的原因,有一定重要的意义。我们于1979年3月至1980年9月,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杂交鲤染色体制片和观察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982年00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
<正>在作物杂交育种中,通过远缘杂交,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不少成功的例子。据报道,我国水稻育种工作者,分别用玉米、高粱、稗草、竹子、芦苇、芭芒等作为父本,分别与水稻杂交,育出了玉米稻、高粱稻、稗稻、芦苇稻、竹子稻和芭芒稻等。这些植物和栽培稻亲缘关系很远,特征特性差别悬殊,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同,因此,如能通过杂交扩大基因库,创造新类型稻种,将有特殊的意义。
1982年00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4k] - 刘敏
,吴昌谋
,陈志坚
,周正魁
本文通过对水稻早籼品种间杂交12个组合的F_3生育期遗传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F_3抽穗期与F_2中选单株的抽穗期以及亲本的抽穗期的相关和回归关系密切。遗传力测定,以迟熟较高,早熟中等,中熟较低。表型变异系数高于遗传变异系数。遗传进度测定,迟熟较快,早熟次之,中熟较慢。相关性的测定,早熟类型与有效穗、主穗长、株高为显著遗传相关;迟熟类型与主穗长、每穗总粒数、空秕数为显著遗传相关。
1982年00期 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 申兰田
,李汉华
<正>白头叶猴(Presbytis leucocenhalus Tan 1964)又名花叶猴、俗称白头乌猿。属灵长目(Rrimates)疣猴科(Colobidae)猴类。是1955年首次报导(“我国的猿猴”谭邦杰)、1964年发表的灵长类新种。据文献记载和我们的调查,这种动物仅分布在我国广西南部一个十分狭窄的范围,其数量相当少,为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1982年00期 27-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4k] - 丁景尧
,潘贤渠
,张忠如
<正>一、前言 瓣鳃纲是软体动物门中种类仅次于腹足纲的一纲,世界上已知有15000种,都生活在水域里,其中淡水产的有2000种。它们与人类关系密切:肉富含旦白质,可供人食和饲养家畜家禽,更为淡水鱼类的天然饵料;壳质较厚的贝壳,可制作钮扣、珠核及工艺品;有些种类则为淡水育珠的品种。是一个分布广经济价值大的资源。国人对我国淡水瓣鳃纲的研究,是抗日期间才开始的,当时如张玺、齐钟彦等转入云南、四川,采了一些标本,作了零星的研究。比较有系统的研究,是解放后50年代后期开始的,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还没有在全国各地展开。广西的淡水瓣鳃纲亦未有人作过系统调查研究。现国家已决定于3—4年内弄清珠江水系水产资源以及鱼类的天然饵料,并由所在省、自治区就所辖水域分别进行,最后汇总。瓣鳃纲种类正是鱼类饵料内容之一。再中国动物学会广西分会,已响应中国动物学会、为完成全国动物区系调查刊出动物志的号召,这是有关国家天然资源的大事。我们作为动物学工作者之一,理应为这些事业出点力量。这就是我们进行这项调查工作的动机。
1982年00期 3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8k] - 梁诗炎
,龙飞云
<正>宛田位于广西临桂县北部,现为宛田公社所在地。它的东面是灵川县,南面与临桂县五通公社相接,西与临桂县黄沙公社为邻,北与龙胜县接壤。境内溪沟纵横,山峦起伏交错,大部分地区属于山区丘陵地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为18.1℃—19.2℃,年降水量为1542.6mm—1897.9mm,年蒸发量为1270.9mm-1526.0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77%。土壤肥沃,森林茂密。其中船岭和小东山一带尚保存着数百年历史的水源林,植物资源尤为丰富多彩。
1982年00期 4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正>瑶山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Ahl,为爬行纲、有鳞亚纲、有鳞目、异蜥科Xenosauridae、鳄蜥亚科、鳄蜥属Shinisaurus 仅存的一种动物。因其只分布在我国广西大瑶山等狭窄地区,且数量不多,在分类学上有一定的地位,所以被列为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 有关瑶山鳄蜥的解剖学研究,至今尚少系统报导,只有J·Costelli,Jr、等1971年发表了一篇关于鳄蜥四肢骨骼解剖的文章〔1〕。我们征得广西有关主管部门批准,解剖了15只标本,对鳄蜥(下简称SC)的骨骼、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和脑进行了大体解剖观察。现将这部分工作提要报导如下。
1982年00期 58-7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
<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生理学材料和临床材料都说明,尾状核除了作为锥体外系一个重要环节而对躯体运动起调控作用外,还对感觉传导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1、2、3、4、5]。解剖学材料也证实,尾状核头部到新皮层[5、6]、扣带回[6、7、8]、间脑和脑干[8]等处有直接投射纤维。特别是证明刺激尾状核可提高痛阈[9、10],电针合谷时尾状核有诱发电反应,刺激尾状核可加强电针镇痛效应,损毁尾状核则此效应减弱[10、11]。由此可见尾状核在痛觉传导过程的调控机制中可能占重要地位。要了解尾状核在痛觉传导过程的调控机制,必须解决如下两个问题:一是尾状核与痛觉传导系统的联系途径;一是尾状核调控痛觉传导的性质。本实验拟在前一问题的范围内作些初步探索,即用辣根过氧化物酶追踪尾核的传入纤维的来源。
1982年00期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 黎介
,万增强
,刘少芬
<正>氮肥厂的锅炉,造气废水,除含有多量的煤灰渣等悬浮物外,尚与广西煤源有关,含有较多的硫化物以及少量的氰、酚等有毒成份,硫化物含量常常在7毫克/升以上,COD(化学耗氧量)达300毫克/升以上。这样的废水排入水体,是污染环境的因素之一。 为使氮肥厂的废水达到无毒排放,我们在兴安县氮肥厂进行斜板沉淀去除悬浮物试验基础上,开展了生化法处理废水的试验。因为废水中硫化物含量较高,故试验时我们把硫化物的去除率作为驯化和处理的主要控制指标。通过小、中型试验的结果表明,采用塔式生物滤池处理氮肥厂的锅炉、造气废水,效果是良好的,废水通过处理后,硫化物的总去除率可达95%以上,其他各种毒物成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使处理后的水质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1982年00期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 杨继华
,韦一能
,陈燕珍
<正>近廿年来,同工酶技术日益发展成为遗传育种、预测杂种优势、物种分类、生理生化以及病理等研究领域有效的分析手段。Schwartz最早应用同工酶技术于玉米杂交育种工作。他发现了迁移率不同的酯酶同工酶。他用迁移率快的自交系与迁移率慢的自交系杂交,杂种胚乳中除具有双亲的同工酶带以外,还出现了迁移率介于双亲中间地位,而又为双亲所没有的新的同工酶带,称之为杂种酶①②③④。
1982年00期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 李汉华
,卢立仁
,张忠如
<正>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林区鸟类,解放以来很少人进行调查,仅1928年至1929年任国荣等曾对瑶山的鸟类作过较详细的调查,并发表了“广西瑶山鸟类之研究”,因此解放以来这一地区有关鸟类的研究资料相当缺乏。
1982年00期 84-9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4k] 下载本期数据